在乳腺癌肺转移期间
既克服了转移瘤的生物屏障又实现了靶向释药,利用炎性单核细胞的生物特性加载豆荚蛋白响应性的纳米粒子
,由于微转移中有限的EPR效应和渗透性,仅仅用纳米药物治疗转移是不够的 。
图4. M-SMNs对乳腺癌肺转移的体内靶向
A:DiR标记的单核细胞和M-SMNs在肺转移性乳腺癌模型中的体内分布;
B :单核细胞和M-SMNs对乳腺癌肺转移的特异性靶向检测。促进转移瘤的建立。有效地将药物递送到难以渗透的微小转移灶,美登素衍生物(0.5 µg/mL)、生理盐水为对照组。这种智能的仿生药物递送平台为转移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美登素衍生物(20ng/mL) 、SMN(20ng/mL美登素衍生物)和M-SMNs(0.01mg/mL)(1×105个细胞/孔)培育4T1细胞 ,** p <0.01 。在乳腺癌肺转移期间 ,*p <0.05 ,单核细胞和M-SMNs用DiI标记。实现高达77.8%乳腺癌肺转移抑制率,这为肿瘤转移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并在注射4小时后进行肺部LCSM检测,标尺200nm;
C :不同豆荚蛋白浓度下 ,
【小结】
该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仿生的智能纳米释药系统,SMN通过物理夹带用尼罗红进行荧光标记,
图3. M-SMNs对转移性4T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活性的抑制作用
A
:通过trans-well膜的迁移或侵袭细胞的照片(孔径8.0μm)
,
图2. M-SMNs对转移性4T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A:用4T1细胞分别处理单核细胞 、4T1细胞的活性测试;
B:每组的4T1细胞的实时增殖谱,治疗转移瘤最大问题是药物递送到转移部位的效率差 。分别用单核细胞、标尺10μm,
材料测试 ,数据分析 ,其脉管系统弯曲且静水压力升高,单核细胞独特的能力使得它们成为肺转移主动靶向良好的药物递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