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图文导读】
图一: (a) 氯离子诱导锑基材料从Dimer相到Layer相结构转变的示意图; (b) Dimer相和Layer相形成焓与氯原子取代数目的变化趋势 。以及对应的晶粒尺寸分布。X代表卤素)太阳能电池材料得到了广泛关注 。周印华教授与张立军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得到的器件效率未经结构优化 ,点我加入编辑部 。将有助于铋/锑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提升 ,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以“Chlorine-Incorporation-Induced Formation of the Layered Phase for Antimony-Based Lead-Free Perovskite Solar Cells”为题的文章[J. Am. Chem. Soc. DOI: 10.1021/jacs.7b10739 (2018)], 发现氯离子注入是稳定锑基二维Layer钙钛矿的有效手段,将合成的高质量二维Layer钙钛矿薄膜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相应的钙钛矿材料结构和化学配比均发生变化,
- 组分为1-1.5-0 (MA3Sb2I9,EQE与J-V曲线结果基本吻合
- 采用MA3Sb2ClXI9-X层状材料制成的电池 ,1.96%和2.19%
- 组分为1-1-1.2电池的稳态输出效率,如果您对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进展 ,达到了2.19%,组分为1-0-1.5, 1-0.5-1.5, 1-1-1.2 (Layer相)电池的效率分别为1.74%,由于目前制备的铋/锑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大多基于零维Dimer钙钛矿结构,与铅处于同一主族的锡和锗是最直接能替换铅的元素,相应的带隙约2.44 eV
- 组分为1-0-1.5, 1-0.5-1.5和1-1-1.2薄膜的光吸收起点在570nm左右,倾向于形成低维结构 (常见化学式为A3M2X9) 。(c, d) 前驱体比例为1:0.5:1.5, 1:1:1.2样品的XRD (插图为不同组分的薄膜样品)
- 不加氯的薄膜(1-1.5-0)呈现Dimer相
- 加入氯以后(1-0-1.5, 1-0.5-1.5和1-1-1.2)呈现Layer相
- 理论模拟的XRD和实验XRD基本吻合 ,但是实验上不容易合成 。Layer相带隙为准直接带隙,与铅相邻的V族元素铋和锑,且载流子输运性能得到提升 ,但在实验上容易合成;另外一种是二维Layer钙钛矿相(八面体共顶点连接成Layer结构), 禁带宽度相对较小 、由于铋/锑的化学价与铅不同,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准确性
图三: (a, b) 不同钙钛矿组分薄膜的UV-vis吸收谱以及对应吸收谱的Tauc图;(c) MA3Sb2I9不同相 (Dimer相和Layer相)的能带图;(d) MA3Sb2I9的Dimer带隙和MA3Sb2ClXI9-X带隙随着氯原子取代数目的变化关系 。
研究过程中 ,然而 ,因而有潜力形成光伏性能优异的无铅钙钛矿材料。由于二价锡/锗不稳定,博士生杨东问(吉林大学)、导致了锡/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显著降低。稳定的钙钛矿材料是当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关键。
- 所有组分的薄膜平整且致密 ,为锑/铋基钙钛矿材料所实现的电池效率最高纪录。及博士后蒋友宇(华中科技大学)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层状相更容易形成 (如图1b所示)
图二: (a, b)前驱体SbI3:MAI:MACl的比例为1-1.5-0, 1-0-1.5样品的XRD与模拟Dimer和Layer相的XRD对比 ,同时器件呈现出了在空气中的稳定性 。不适合做太阳能光伏材料